zoco

为什么读书

2019-12-20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读书对我的意义,恰如伍尔夫所说:“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我沉浸其中,怀着对所有未知的敬畏,并为所有可能的误读、为自己“读完即忘完”的节奏而心怀羞愧。

三毛关于读书的话,很多人都引述过,她说:“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若果真如此,便是对一个不事生产、没有输出的初级文艺爱好者最大的鼓励了。

那些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 卡夫卡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九月》中说:“把你所不能埋葬的送掉,而你不能送掉的你必须随身带上”,

伯格曼在《魔灯》里说戏剧:“它是开始,是结束,几乎也是开始与结束之间的一切”,对我而言,读书亦是如此。No Reading,No Life,读书不是对抗庸常与无常的武器,不是逃避人生不幸的避难所,它就是生活本身。

2016-2018,打卡三年整,大部头阅读已成习惯,不但不再畏惧砖头书,还成了一种享受。曾经看到有友邻说:“读书不是赶路”,于我而言,放慢脚步当然主要是精力不济,而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在博取、尽量多读的同时,能发展几个想要精研的主题,能针对主题、就我所能地深入下去。

与此同时,这几年我的阅读重心也不断向社科历史类倾斜,于我而言,此类书比较考验自身的知识体系与储备。有些觉得好,不过是没有这方面的储备;有些觉得不好,也可能是已经读过更好的。丰富阅读的过程,也是不断验证观点、完善储备的过程。

友邻安提戈涅曾说,“好的理解文本的状态,往往是对抗性的”,我想无论是对自我现有储备的验证还是反驳,有吸收与反思的内化才是真正的收获。

读得越多,便越发觉得自己的浅薄与匮乏,那也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唯有坚持读下去吧。“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

“既不知灯光何时熄灭,不妨便读到黑暗来临”,克莱夫·詹姆斯的这句话,竟无比贴合我这几年的心境。如呼吸一样自然,像空气一般不可或缺,于我而言,读书,已无需再被附加任何额外的意义。一直读,读下去就是了,只是希望能够拥有读到老的幸运。

既然我们对于一个更好世界的希望很少有立足之地,既然其他每件事情看来都同样会失败,那么,我们就需要坚信,文学是社会所具有的唯一的道德保险形式;它是一种针对弱肉强食原则的解毒剂;它提供一种最好的论据,可以用来质疑恐吓民众的各种说辞,这仅仅是因为,人的丰富多样就是文学的全部内容,也是它的存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