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co

2020年1-3月读书

2020-03-30


五星推荐

《时间的秩序》卡洛·罗韦利
非常棒的物理哲学书!自己第一次通过物理(科学)的方式来思考存在问题。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马修·托马斯
一个女性普通而不平凡的一生,是我这个年纪最喜欢的爱情故事了。真实的世界是那样污秽。灯光不够完美,油漆也斑驳不堪,就连快乐也都不够完整。可是有了爱,我们可以愉快地接受这份不完美。

《赶路人》李小晓
前两个故事看的我哭得哇哇的,还是那句话,若你被感动了,那你一定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忏悔录》托尔斯泰
简直是我人生的导师,前两章正是我一直探寻的,膜拜!这本书带我重新走进俄罗斯文学。

《沉雪》李晶 / 李盈
我们若是能多一些这样真诚的作品该多好,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历史,活生生的历史和活生生的人。

《被涂污的鸟》耶日·科辛斯基
想想距离这样愚昧可怕的年代过去才80年,人怎么可能变得这么快。武汉/湖北人即是题目中的那只鸟,可叹。 比《恶童日记》我给的触感要强烈的多。

《疾病的隐喻》苏珊·桑塔格
以前是医生们发动“bellum contra morbum”(对疾病的战争),现在是全社会发动这场战争。把战争转化为对大众进行意识形态动员的时机,这的确使得战争观念变成了一个有用的隐喻,可用于一切形式的、其目标是打败“敌人”的那些改善运动。我们曾经向贫穷开战,现在转而“向毒品开战”,同样还有一些针对具体疾病,例如癌症的战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对军事隐喻的滥用,可能在所难免,这个社会越来越限制着道德原则诉求的广度和可信度,在这个社会里,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服从于对自我利益和赢利的计算,则会被认为愚不可及。而战争是硕果仅存的少数几种被认为不应该以“现实”眼光加以看待的行为;所谓“现实”眼光,即是说,着眼于付出和实际结果。但在那种倾其所有的全面战争中,付出也是倾其所有的,毫不犹豫的—战争被定义为一种紧急状态,牺牲再大,也不过分。不过,对疾病的战争还不仅仅是呼吁人们投入更多热情,对研究工作倾注更多资金。该隐喻还提供了一种看待疾病的方式,即把那些特别可怕的疾病看作是外来的“他者”,像现代战争中的敌人一样;把疾病妖魔化,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的转变,即把错误归咎于患者,而不管患者本人是否被认为是疾病的牺牲品。牺牲品意味着无知。而无知,以支配一切人际关系词汇的那种无情逻辑来看,意味着犯罪。

在瘟疫中,更对这段话有感触。

《金蔷薇》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第一次看到这么美的俄罗斯文学。童年之所以幸福,是因为那时候我们有最纯净的感官。在孩子眼里,世界每一天都是新的,样样事物都罩着神奇的色彩。正如作者所说,童年时代的太阳要炽热得多,草要茂盛得多,雨要大得多,天空的颜色要深得多,周围的人要有趣得多。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许知远
如果这本书赢得一些读者,一定与这种自我挣扎有关。一个年轻人,如何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如何剖析自己的内心,如何确立与社会的关系,怎样寻找自己的历史坐标……它不仅是我个人,也是我这一代,乃至每一代人都面临的问题。时代会变迁,技术日新月异,新制度取代旧制度,这一旅程从不会终止。

《中国在梁庄》梁鸿
《出梁庄记》梁鸿
这两本书与我的情感是如此的接近,我庆幸仍然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家乡,一个地理上的点,一个灵魂停泊的所在。

《常识》梁文道
这是大陆越来越少发出的声音,所以格外珍惜,社会上现在最缺少的声音反而是“常识”的声音。

《爱与黑暗的故事》阿摩司·奥兹
有时候不禁想,整个世界,如果你从远方观察,将不会有人知道它持续多久。他们说有朝一日太阳将会隐去,一切将陷于黑暗之中。那么为什么整个历史人与人之间会互相残杀?谁统治克什米尔,或是希伯伦的先人墓,又有什么关系?阿以冲突,宗教战争,又有什么意义呢?

《饱食穷民》斋藤茂男
二三十年前的书放在现在一点儿都不过时,尤其对程序员的描述,太准确了,自己一度快成为机器的奴隶,幸好还有书籍!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
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
《没有思想的世界》富兰克林·福尔
《美丽新世界》阿道司.赫胥黎
《永久记录》爱德华·斯诺登
想到现在我觉得我所处的环境既有1984的影子又有美丽新世界的影子,趁我们还没有完全进入的时候,在我们最重要的习惯和价值观被彻底改变之前,我们需要分析问题,看看如何避免进入。哪怕改变不了什么,至少自己不被改变。

《悉达多》赫尔曼·黑塞
悉达多到底悟到了什么?其实是个开放式的结尾。 完全是黑塞式的写作。 所谓的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失明症漫记》若泽·萨拉马戈
今年看的第一本纸质书,去年读书大会就看到有同学推荐这本书,然后梁文道《八分》节目中又推荐了这本书,然后正好同学要送书给我,就买了这本。话痨+不留意的嘲讽,爱死了这本书和萨拉马戈。

《白痴》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痴》像作者的几乎所有的小说一样,有三个同心圆。圆心是人,圆周一个大似一个,直至无限。或者说它有三个层次,一层深似一层,以至无极。第一个同心圆或第一层是具体的情节、事件、人;第二个同心圆是时代和社会;第三个同心圆是对人的剖析和对人的哲理思考,是人的哲学。

《斯纳通》约翰·威廉斯
一个与自己做了一辈子斗争的人,一个勇敢的人,一个幸运的人,一个失败的人,一个胜利的人,一个同道中人。

其他推荐

《乡下人的悲歌》J.D.万斯
另一个角度的美国社会,和斯通纳类似,但是宏观一些。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白石一文
贵在真实和诚恳,作者想了很多,一些自己看的时候没有看的太明白,之后越想很多地方越有共鸣。这个作者的书可以多看一下。

《简斯维尔》艾米.戈德斯坦
喜欢这个角度的社会学,今年经济危机初显端倪,能告诉我们危机才是常态。

《游荡集》许知远
他这一代人是在对中国文化的彻底怀疑中成长起来的,以至习惯性将现实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文化的基因,这其中也包括20世纪可怕的专制和荒芜的精神世界。很多时候,我们的否定刻薄而无情,仿佛这才意味着彻底决裂,而决裂才意味着新生。但是,这种刻薄却经常导致一种意外的结果——我们似乎变得更匮乏了、更单调了,内心更慌乱了。

《等待》哈金
感觉哈金仍然用中文的思路写英文小说。主人公等待了十八年,但究竟是为了什么等?他从来没有真正想过自己想要什么东西,所谓的等待不过是被动的接受。在最后他才明白自己等待的不过是一个错误。可是在时代的背景下,他也只能等待,等待成了最保险的方式。这也是令人难过的地方。经历的事情越多越明白很多事情并不如自己想象那般。

哈金的写法比较好玩,平铺直叙的流水账突然加入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的足以致命的逆转,使得他的作品悲情氛围十分强烈。尤其杨庚强奸吴曼娜的那一章,简直看不下去了。

《被侮辱与被伤害的》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类一切美德的基础乃是最深刻的利己主义。一件事越是合乎道德,其中的利己成分就越多。”第三部最后一章公爵和万尼亚的对话是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

《巨大的拥抱》物久保

书架里还有62本书待读,去年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感觉永远也读不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