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co

202008读书

2020-08-25


一些书在上一篇《李海鹏》写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马基雅维里》

牛津通识系列看的第二本,第一本是《人生的意义》,但是当时还不知道有这个系列,之后准备把这个系列的书都翻一遍。

马基雅维里有点儿像皇帝新衣里的那个小孩,难怪很多人都讨厌他。

7年前看《君主论》做的记录,笑死。

d6oUXD.png

《顿悟的时刻》

初中看过张悦然,后来好奇干啥去了,原来干这个去了,国内的小说鉴赏好像还没有能看的上眼的,这本也是,至少比现在看的毛姆的《巨匠与杰作》差远了,毛姆这个gossip girl真是够了,现实中一定不能和他交朋友。

《鱼王》

感觉俄罗斯冬天冷的出不了门,只能写书了,一本比一本厚。这种类型的散文很喜欢,从屠格涅夫到帕乌斯托夫斯基再到阿斯塔菲耶夫。

不过写的真好啊,比如这段:

一个右手封在石膏里的男孩子用左手把蚊子揿死在窗上。窗玻璃的一面淌着红色的血滴,另一面却是明澈的雨滴。它们顺着玻璃流着,轨迹有重合的,间或曲折相交,但是血的污流和雨水的清流虽然交叉重叠,却相互冲刷不掉,玻璃上的这幅意象使人不由得想起某种难以理解的、颇有凶兆的生存之谜。

俄罗斯的蚊子看来个头也比较大。

《资本主义的未来》

摆脱意识形态之争,理想的社会该是什么样子?这本书没给出答案,依旧是缝缝补补,所以资本主义的未来仍然是在想象之内的样子,或者说资本主义的优化。但架构的腐朽速度肉眼可见,在软件工程中,架构的腐朽现在来看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不知道有生之年还能不能看到。不过西方主流思想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从来没有否定过资本主义,没意思。

《卡尔.马克思》

本人终于对马克思下手了,二十年的灌顶一直不敢看,怕走火入魔,但以赛亚·伯林实在太厉害了,尤其”精神“的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两章,我接触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已经大相径庭,个人和社会的力量颠倒,启蒙运动的产物反而反对浪漫主义。但历史唯物主义真的让人容易上头,革命的诱惑太大了。

《金赛性学报告》

咳咳,推荐看,但不可说,容易被举报,但是好书。

《中国底层访谈录》

禁书。

《刑法学讲义》

个人感觉这本书拆成两本可能更好,一本讲刑法起源和哲学上的理论基础,一本讲现在中国刑法的类型及标准,合在一起的结果就是都讲的不够深入,不过可能这就是适合小白的一本书。否定绝对的权力而又崇尚理想的正义,但法律又只是一种平衡的艺术,三者结合起来在作者笔下让我感到有些空洞的无可奈何。

《北海道物语》

好久不看渡边淳一了,还是熟悉的味道。

《我在印度的701天》

看这本就知道何伟的珍贵了吧,纪实中加了太多矫揉造作的抒情真的难看。

《天堂蒜薹之歌》

我真的觉得诺贝尔那群人脑袋里起泡了,居然给莫言颁奖,莫言的书真是看一次吐一次。N年前看完一本写的读后感就是“再看莫言我就是傻逼”,这次觉得这本根据现实改变,以为不会差,然后读后感还是写的“再看莫言我就是傻逼”。

《暗室手册》

还是延续《被涂污的鸟》一贯的写法,黑色,荒诞,不想相信这是真实的,可是这一定是发生过的。被焚烧的蝴蝶,用酒瓶砸死的看门人,被奸污的女孩,笼中的女孩,吃掉自己的章鱼。

科辛斯基抱抱,你吃苦了。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

不知道是我老了还是托尔斯泰一直年轻,读起来竟像读我自己的日记。日记里大多没有好事情,每天大多数都是无聊,悲哀,忧郁。八十二岁了每天还想的是我和世界的关系。最后出走意料之中,生活已经够苦闷的了。所以我觉得托尔斯泰其实还是没完善自己的哲学体系,这样也很好。

《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桥段设计的简直太好了,一下子把存在的矛盾拖出来了。2013.07.03第一次看这本书还几乎看不懂,7年后已经差不多都能理解了,津津有味,为自己的成长开心,重新燃起了我对西方哲学史的兴趣,之后读书的侧重点会向这方面倾斜。

《痴人之爱》《细雪》

先看的《春琴抄》再看的《细雪》,这是谷崎润一郎的第三本,开始是从《贤者之爱》里知道的,后来再《厌女》里也提到了这本,读完厌女正好把这本读一下,谷崎润一郎那个年代对于欧美文化的憧憬,纳博科夫有洛丽塔,谷崎润一郎有娜噢宓,对照着看很有意思。

对《细雪》的期望之前很高,实际看有些失望,比《红楼梦》差远了,不像其他几本「恶魔化」的这么严重,不过四姐妹也都算不上完美的女性,不过也是这本书真诚的地方,之后应该会对《细雪》单独写一篇。

下一本准备看《阴翳礼赞》。然后准备把谷崎润一郎的书都翻一遍。

《厌女》

很在前就听说了这本书,直到李海鹏重新推荐了这本。不管男生还是女生我觉得都应该读一下这本,即便现在无法更改,但了解这一切的原因可能能让我变成更好的人。男性历史上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如今男女关系的转变。“由于我出生成长在一个厌女症根植太深的世界,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厌女症的世界。”了解这一点也许能更好的确立男女关系的位置,这才是真正的“好的三观”。

《使女的故事》《证言》

文学和故事性上第二部要比第一部好的多,三条线的设定很好,但是最后汇合的时候有些仓促,比《使女的故事》格局要大,很好读,后者故事很好,但是不喜欢文笔,有些太深入内心,仁者见仁,我不太喜欢。

不过人家至少在美国出版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