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co

关于幸福,阶层固化和内卷

2021-04-07


先看一下「幸福」这个词的定义,维基百科中: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心灵的满足。我姑且从定义出发,从定义上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持续时间长,二是心灵的满足,归根到底都作用到了心理。

尝试列了一下提升幸福感的技术要领,比如财务自由、社会地位、品质生活、身体管理、亲密关系、虔诚信仰、和谐社会、阳光心态等等,发现基本不可穷举,但没有一种能包治百病。

罗素说走向幸福的第一步是从早年的信仰和情感中解放出来,不幸福的感觉部分源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体心理——当然,个体心理本身很大程度上也是社会制度的产物。一些不幸福很大程度上归咎于错误的世界观、错误的伦理观、错误的生活习惯,它们毁掉了人们原本可能有的天然的兴致和胃口,而一切幸福,无论人或动物,皆基于此。观念与习惯都是个人可以掌控之事,我想就它们提些改进建议,佐以寻常运气,幸福或便可得。

辉格用社会地位来衡量幸福感,定义如下几个指标:社会阶梯的级数(N),个体所能感知到的级数(M),个体处于哪一级(P),最近之升降(C),进行如下推论:

  1. 社会是有阶层的,维基百科上的解释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济水平和社会身份的社会群体总称,与之相似的词汇有等级、地位等

下面这张图是保罗.福塞尔在《格调》一书中关于阶层的分级:

  1. 处于各个阶层的人口比例是不均匀的,有好几种模型,但至少从中位阶梯往上,数量呈指数下降

  1. 社会大型化和复杂化将增加总的级数N,传统社会的结构较为扁平,同等规模的N值小于现代社会
  2. 密集居住、高流动性、发达媒体、高等教育、城市化、互联网,将增加个体所能感知到的级数M,传统社会绝大多数人生活中小社会,城市规模也较小,社会视野和社交范围皆较小,故同等经济条件下M值更小
  3. 增加M会让一些人(X)感觉自己相对地位下降了,同时让另一些人(Y)感觉自己相对地位上升了,因为(2),X的比例远高于Y,所以增加M总是拉低社会总的幸福感水平
  4. 以上大概可以解释,为何当收入提高到某个水平之后,增加收入不再能提高幸福感
  5. 以上还可得出几个推断:同等经济条件下,都市人比小城市人幸福感低,博士生比高中生幸福感低,用微信的比不用微信的幸福感低……
  6. 所以当前阶段,提升自我,控制欲望比单纯的追求幸福更行的通

辉格关于内卷的说法:

内卷的定义:传统农业经济中,随着人口增长,投入于单位土地的劳动不断增加,导致边际产出率递减,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报酬也相应递减,各种人力节省型技术陆续被弃用,要素构成中人力对资产的比例递增,最终表现为文明元素的退化。

现在一般用在当社会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时,人们通过竞争来获取更多资源。

说内卷的都是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所以大多数讨论内卷的都是对地位的讨论,地位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产品,在任何阶层结构已经稳定下来的社会中,地位竞争都是零和博弈,即,任何一批人成功爬上去,都对应着另一批人掉下来,这很容易理解,你不可能让5%的人口挤进Top 1%,同样不可能让30%的人口挤进Top 10%。

既然是零和博弈,就不存在合作收益,而合作收益是避免回报率递减的必要(但未必充分)前提,所以地位竞争的投资回报是注定会递减的,而且社会整体越富裕,递减的越快。

只有在阶层结构大幅变动的非常规时期,才可能出现例外,比如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中产阶层规模膨胀,为下层创造了大量宽松的上升机会。

历史上另一种更常见的例外,是王朝更迭之后,整个上层被大比例清除,为幸存下来的中层腾出了上升空间,这也是为何我们在新王朝更容易看到朝气与活力的缘故所在。

当然,同样是结构趋于稳定的社会,即便阶层金字塔的结构完全一样,地位竞争的外观表现也可以十分不同,有些社会上升通道足够多样化,而且上升机会和各种事业成就高度关联,因而在行为表现上,地位竞争只是这些事业成就的附带产品,而不是那么赤裸裸的、焦虑万分的地位竞争。

而在另一些社会,虽然各阶层容量和前者一样,但上升通道单一,而且其通过并非直接取决于某种事业成就(否则就不会那么单一了),而是靠堆钱砸钱,靠考试,靠排队,靠加塞,靠直升机……,这当然是一幅十分独特的景象,值得为它专门造一个新词。

辉格关于阶层固化的说法:

阶层固化:当发现上升不是那么容易的时候,几年前在公众号上看了篇阶层固化的文章,的确容易上头,终于给自己找了给借口。

  1. 阶层结构转型初期的大流动将后来者的预期抬的过高,当90后发现自己面临的上升机会已远不如70后那么宽裕时,难免失落,这是注定的时代问题,转型必将终结,开闸放水期也就那么长,不可能持久,
  2. 许多以为自己已经实现地位提升的人,却发现其实根本无望如预期中那样过上足够体面的生活,比如无望买房,于是也难免失落,还有其他种种,这当然存在,
  3. 许多以为自己已经实现地位提升的人,基于以往的经验,以为会和蓝领下层继续拉开很大的距离,可是却吃惊的发现蓝领比自己的生活还好,于是也难免失落,可以理解,但他们的期望不对,这种期望立基于旧经验,看看已经完成转型的发达社会就知道,不是这样,勤勉自律的蓝领可以过的很好。

我琢磨着,把这些失落叫做固化的唯一功能是可以安慰自己:挤不进不是我的错!

附一些数据:

从大到小来看一组数据:

用2019年的数据来看,全球财富总和是360万亿美元,其中美国财富总值是106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9.4%,中国的财富总值是65万亿,占全球的18%;2019年全球的GDP总和是87.8万亿美元,美国的GDP总和是20.8万亿美元,中国的GDP是14.8万亿美元。

这里面有一点,财富不等于GDP,GDP只包含生产,不包括成本。

同样是2019年的数据:

台湾人口 2350万,GDP 42180亿人民币,人均GDP 17.95万人民币,面积3.6万平方千米。 北京人口 2150万,GDP 35371亿人民币,人均GDP 16.45万人民币,面积1.64万平方千米。 张家口人口 442万,GDP 1551亿人民币,人均GDP 3.5万人民币,面积3.68万平方千米。 河北省人口 7590万,GDP 35104亿人民币,人均GDP 4.6万人民币,面积18.88万平方千米。

(以上人口均指常住人口,张家口户籍人口有469万。)

张家口面积和台湾几乎一样,但是台湾人口是张家口的5.3倍,总GDP是张家口的27.2倍,人均GDP是张家口的 5.1倍。

单纯从数字的角度,好像张家口的人数和台湾一样的话,GDP也会达到台湾的量级。

想多了,再看一下河北省和台湾的对比,河北省人口是台湾的3.23倍,GDP是台湾的0.83,人均GPD台湾是河北的3.9倍。

看一下河北省和北京市的GDP几乎相等,但是河北省的人口是北京的3.5倍,反过来北京的GDP是河北的3.5倍。

人均收入和GDP是两个概念,按张家口统计局的数据,张家口2019的人均年收入是24159元,是GDP的69%,北京是6775­6元,是GDP的41%。

也就是说张家口的人均月薪是2013.25,北京是5646。注意这里是人均,不是就业人口,所以一个三口之家的平均月薪6039.75的话是张家口的平均值(非中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