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平台
2019-12-05
和不同公司的几位同学聊推荐系统,有些点大家都蛮头痛——在大盘增速放缓甚至横盘的前提下,如何让点击率/转化率进一步增加,如何提升沉默用户活跃度,如何孵化出新的创作者、提升平台内容丰富性。
举个栗子,假如你掌管WB或者ZH或者TB这种有点年头的内容平台、电商平台的流量分发,面对这样一个现实:
1、活跃用户增长日渐乏力,且增量很多是假象、非自然流量。
2、输出内容的主力多是些有点年头,在平台高速增长期成长起来的大号,活跃粉丝比重低、洗稿/搬运现象严重,很多都是躺在功劳簿上商业变现,主要精力跑到新平台上二次创业。
3、头部生产者往往有团队职业化运作,有成熟的运营经验和变现手段,互相扶持交叉带量,排斥圈外新人。而在整个系统里,从新用户教育、到各环节的推荐导流都向这些老大V倾斜,新生产者想要冷启动很难。每年能诞生的黑马极其有限,往往需要付出比老大V们当年多得多的努力。
4、推荐分发总体效率和内容生产者贫富差距的矛盾难以调和:一扶持长尾就掉点击率,要想提点击率那么生产者的贫富差距将继续拉大。头部控量和尾部保量的事大家都在做,但真正比较理想主义的坚决扶持底层生产者的平台极少(如主打下层用户的某手)。
5、无论内容平台还是电商平台,服务好头部的收益往往是更大的——头部生产者团队规模大、内容吸引力强、历史数据丰富,无论人工运营还是算法排序,把流量给他们的效用通常都是最大的:点击率高,商业价值高,风险好控制。
6、虽然各大公司每年都提口号要扶持小生产者,但给长尾贫困户导量的风险很高——如何识别这是一个真正上进的、经过扶持后能走向正循环的底层创作者,而不是骗补贴的、甚至就是用程序洗稿的假号? 流量导给他们以后,各种数据大概率是负收益,审核工作量大、运营工作量大、风险高,吃力不讨好。
许多平台都会引入”基尼系数“用于衡量生产者的贫富差距和生态多样性,到后面往往发现这个指标会达到不忍直视的高度,但无法改变。于是只好引入一些新的分层指标,比如把尾部作者的流量提升到某个基准线可能总体基尼系数变化不大,但尾部作者的体验会有明显改善。
7、当平台高速发展时,这样的矛盾还容易调和,毕竟总盘子在增大,新号翻身的机会很多。在池子快速扩张时,平台也有很多新流量、新入口去发现新人、扶持新人,像某音这两年带起来多少新大V。而当平台增长陷入停滞后,总流量恒定不变时,是用于追求总体效率还是用于扶贫,就很难抉择了。
8、对新生代而言,当平台大盘停滞后,发现无论怎样努力也很难成为大V,就日渐成为沉默的看客,不再为平台贡献内容,或者干脆转移到新平台试试。
9、对公司内部而言,因为已经没啥增长了,从中层管理者到底层执行者,说白了都是没啥理想的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