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co

《与神对话1》

2020-06-11


虽然现在表面上我们看上去非常多元化,虽然没有人或者组织明面上限制每个人想什么,但实际的体验却是不得不接受一致性。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打破这种一致性,值得花时间来写这篇书评。

宗教

首先我是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这个毫无疑问是因为现在崇尚无神论。不过没有信仰的好处是看这本书的时候不会戴有色眼镜,不会认为有「神」的存在或者认为这本书亵渎了「神」。「神」在我眼中不过是某个故事中的一个主人公。

宗教很可能是最难以厘清的词汇,但是总的来说,宗教是某个地区的人民共同拥有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总和。宗教试图回答的是三个终极谜团:宇宙到底是怎么来的?世界应该是哪个样子?人们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其他所有疑问可以说都是从这三个谜团派生出来的。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民族,最初由于客观环境的差别,对这些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宗教。各种宗教观念影响了各个民族的历史,这反过来又强化了不同宗教的差异。古代交通不便,世界各地的交流困难而且稀少,所以几个主要宗教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比如欧洲的基督教、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亚洲南部的印度教和佛教,以及中国的民间宗教,它们在组织形式和基本教义都有很大的不同。当然,国与国的人员商贸往来已有数千年历史,曾经在著名的丝绸之路上流通的,不仅是有色有相的货物,还有无形无状的思想观念,所以今天的学者发现,其实东西方宗教有颇多相通之处。

社会学家往往将传统宗教的衰落归因于现代社会的世俗化,但细究起来,根本原因在于抱残守缺的宗教思想并不能够为现代人提供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比如说美国宇航局在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飞出太阳系,某个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耶路撒冷的古人如何能够指点我们去认识宇宙?比如说在今日的中国,部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核心家庭已经取代宗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我们又怎能照搬孔子在春秋末期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

所以这本书的作者是为了解答传统宗教解决不了的问题。

故事

书中有个故事:

从前有个灵魂,它认识到它自身便是光。它是个新的灵魂,所以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经验。“我是光,”它说,“我是光。”然而,它所有的认识、所有的诉说都不能够代替它的经验。在这个灵魂所出现的领域中,除了光一无所有。每个灵魂都是最好的,每个灵魂都是最美的,每个灵魂都闪耀着我那可敬可畏之光的辉煌。所以上述那个小小的灵魂就像阳光中的烛火。在最灿烂的光芒——它是这光芒的组成部分——中,它无法看到自身,也无法经验到它的真实身份和本质。

后来发生的情况是,这个灵魂越来越渴望认识其自身。它的渴望十分强烈,于是在某天,我说:“小东西,你知道若要满足你的这种欲望,你必须做些什么吗?”

“神啊,那是什么呢?是什么呢?我什么都愿意做!”这小小的灵魂说。

“你必须使你自己与我们大家分开,”我回答说,“然后你必须让自己处身黑暗之中。”

“唯一的神啊,黑暗是什么呀?”这小小的灵魂问。

“那就是非你,”我回答说,这个灵魂明白了。

于是这灵魂便这么做了,让它自身与大家分开,而且哦,它还去到了别的领域。到了该领域,这灵魂拥有了能力,可以召唤各种黑暗进入它的经验。它召唤了。

然而在黑暗中央,它却哭喊起来:“圣父啊,圣父啊,你为何遗弃我?”

正如你在你最黑暗的时刻所叫喊的那样。可是我从来不曾遗弃你,而是永远站在你身边,随时准备提醒你,让你想起你的真实身份;准备,随时准备,呼唤你回家。

因此,如果你要成为黑暗中的光,就请别抱怨。

在你被非你所包围的时刻,请别忘记你的真实身份。但请赞美这世界,即使你试图改变它。

非我

你不会觉得自己很高,除非你已经意识到矮。你无法经验到你身上某些部位很胖,除非你已经认识到什么是瘦。你无法经验到快乐,除非你知道什么是痛苦。

如果将此逻辑推到极点,那么你无法经验到你自己,除非你已经遇到非你。这便是相对论和所有物质生活的目的。你本身是通过非你而得到定义的。

因为唯有借助物质,才能经验地认识到通过概念认识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你必须先成为“非”,然后才能成为“是”。

最深层的秘密是,生活不是发现的过程,而是创造的过程。

你并不是在发现自我,而是在创造新的自我。因此,别试图解答你是什么人,要试图确定你想成为什么人。

实际上,如果你没有创造出真正的你,你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你。

对事物判断的依据往往是从前的经验。你关于事物的看法来自某个关于该事物的先行看法。你的先行看法又来自某个更早先的看法——依此类推,就像垒砖块那样,直到最后你沿途回到了最初的思维。

然而要秉持你的信念,要坚持你的价值观,因为这些价值观属于你的父母,你的父母的父母,属于你的朋友和你的社会。它们形成了你的生活的结构,失去它们,等于拆毁你的经验的支柱。可是你要逐一检查它们。逐一审视它们。别拆掉整座房子,而是查看每块砖头,换掉那些破裂的,那些不再支撑结构的。

作者在书中说:

我的第一个欲望是,认识和经验我自己,最辉煌的我自己——认识真正的我。在创造你们——以及宇宙里所有的世界——之前,这对我而言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的第二个欲望是,你们将会认识和经验你们的真实身份,利用我赋予你们的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任何方式去创造和经验你们自己。

我的第三个欲望是,整个生命的过程在每个此刻都能经验到持续的欢乐、不断的创造、无尽的成长和完整的满足。

完美

假如没有东西可以选择,灵魂就不可能成为任何东西。灵魂若要经验它的美好,就必须认识美好是什么。如果除了美好别无所有,那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灵魂意识到,美好唯独存在于非美好的空间里。因此灵魂对非美好从不埋怨,而是祝福——它明白这是其自身的一部分,而且若要另一部分显露,这部分就必须存在。

所以不会有完美的状态,因为完美本身是因为不完美的衬托才得到彰显,完美本身即含有不完美。

最后

现代人痛苦的部分根源还在于社会的压力。众多道德观念、制度规范都会对个体施加约束,但这并不是个人焦虑感的来源。个人的焦灼更多地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比较和相互指责。

我觉得人生任务之一就是,一边拆解社会强加在你身上的东西,一边建构令你内心舒服的体系。

你无法改变外在的事件(因为那是由许多人创造出来的,而你的意识尚未成熟,不足以单独地改变那些被集体地创造出来的东西),所以你必须改变内在的经验。这是成为大师的生活之路。

你是你自己的裁决者。你设定行为规范。你过去和现在做得有多好,由你自己说了算。因为只有你才能确定你的真实身份和本质——以及你的理想身份。而且你是唯一能够评判你的所作所为的人。

你可以选择各种人物、地点和事件,选择各种条件和环境、难题和障碍、机会和选项,用这些来创造你的经验。你可以为你的调色板选择颜料,为你的箱子选择工具,为你的店铺选择机器。你用这些来创造什么是你的事。生活也是这样。

这个世界也没有随机的选择,或者所谓的命运。

如果连雪花的形状也极其完美,难道你认为像我们的生活这么重要的东西反倒不完美了吗?

所以作者传达给我的意思是:「我」就是「神」。一定程度上,宇宙间除了你别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