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co

202007读书

2020-07-28


这个月看的书都非常好。因为懒,所以下面的书是按看的时间倒叙的。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

看的时候给我一种何伟的感觉,远距离看自己生活。

《维特根斯坦传》

先是看到维特根斯坦说的这么一句话。

就改善你自己好了 那是你为改善世界能做的一切

然后看《走出唯一真理观》里面陈嘉映老师对维特根斯坦推崇至极,就直接把这本书插到优先级最高来读。

结论是:环境太陌生,有些看不懂,和罗素的交流非常多。这本存档之后再读,不妨碍这是本好书。

《走出唯一真理观》

哲学的困难且可怕之处在于,它要求你直面生活与存在的沉重问题,而这可能让你感到既迷茫又压抑。本来是看完《何为良好生活》把这本书捎带看一下,结果这本我反而觉得更好。老头儿看的好像有点儿佛系,看着看着我也隐隐约约觉得老头在糊弄过日子,不过谁说糊弄过日子就不好呢,不过得看怎么糊弄了,糊弄自己可不行?书中关于唯一真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人工智能,教育都写的非常好。看书的好处也在于此,能接触到很多厉害的人无私的牛逼的思想。

《红与黑》

小学看过一遍,以为是书虫看的,但是翻了一下书虫目录没这本书,不知道从哪看的,12年看过一遍,今年加了名著打卡群重新看一遍。

贫穷自卑的美少年、愤恨不满的嫉俗者、虚弱伪善的野心家。这本书好看的地方在于连知道自己的伪善卑劣,并与之纠缠。 喜欢那些自相矛盾、互相对抗的时刻,匕首刺进胸膛,心头血灼烫,那是平庸灵魂人性的高光瞬间,由他人观探自我,再反观世界,认知到人的复杂性及各种可能性,更细腻的体察与表达,才能产生更真实的宽容、批判与同情。德·雷纳尔夫人更纯粹天真一些,德·拉莫尔小姐的爱里,有种英雄主义式的自我牺牲,对传奇的爱慕向往。真想进书中给她们剧透一下,于连不值得。

《装台》

看这本书的时候还同时看了一部剧《做工的人》,也很棒。

陈彦老师这段话说的特别好:

底层与贫困,往往相链接,有时人生只要有一种叫温暖的东西,即使身在底层,处身贫困,也会有一种恬适存在。最可怕的是,处身底层,容身的河床处处尖利、兀峭、冰冷,无以附着,再加上贫病与其他一些生命行进装备的胡乱组装,有时连亲人也不再相亲,儿女都羞于伦常了,更遑论其他。问题是很多东西他们都无法改变,即使苦苦奋斗,他们的能力、他们的境遇,也不可能使他们突然抖起来、阔起来、炫起来,继而让他人搭台,自己也上去唱一出体面的大戏。他们永远都不可能在森林里遇见连王子都不跟了,而专爱他们这些人的美丽公主,抑或是撞上天天偷着送米送面、洗衣做饭,夜半飘然而至,月下勾颈拥眠的动人狐仙。他们只能一五一十地活着,并且是反反复复,甚至带着一种轮回样态地活着,这种活法的生命意义,我们还需要有更加接近生存真实的眼光去发现,去认同。

《告白》

看完电影再看的书,还挺喜欢第一视角自白的。扪心自问一下,我是老师的话,我该怎么办?

《主角》

在蜗牛上在读榜上待了很久了,本来没时间啃大部头的,但是最近社科看的多想拿小说调剂一下,没想到这本出人意料的好,把整个周末的时间都贡献给了这本书。看完都想把茅盾奖的书都看一遍了。

对于中国小说越来越喜欢这带有地方性色彩的书,中国的土地,也应该生长出适合中国人阅读欣赏的文学来,用后记的话说就是“松松软软、汤汤水水、黏黏糊糊,丁头拐脑,似乎才更像我理解的小说风貌。”,这样更像是我的生活,我好像在通过镜子看自己的生活。

越来越觉得华语文学有希望,即便审查再厉害,阉割再厉害,我们还是有希望,这就是我们中国人。

《再见,平成时代》

没看背景就直接看的结果就是一脸问号:作者是中国人吗?比如这句“可见,当日本人需要正统这回事,能依靠的就只有中国古典”,还有对侵华事实的承认以及对姜文和侯孝贤的喜欢,是不常见的亲中作家,看完重新看介绍才知道这是一位中文写作的日本人。想起大学我们班有一个年纪偏大的同学,都管他叫昭和年代的人,剩下我们都是平成年代的,所以我们是伴随着平成年代长大的,平成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不可谓大不。前面皇室的八卦写的还挺有意思,但到后面就索然无味了,平成年代还有更多值得怀旧的东西。

比如《半泽直树》,第二部开播了,今年最期待的事情之一,开心。

《人生的意义》

非常棒的书,非常有条理,能写出这个题目本身就是莫大的勇气。

很短篇的一本书,不到200页,但是却是极有条理的一本书。伊格尔顿像是魔术师一般,从提问开始一层一层分析「人生的意义」这个魔术的原理。是我迄今为止看到过的最好的一本书,教科书级别的书,比《生存还是毁灭》要好。每一段话都想摘录下来,好好抄上个他三五遍。回顾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整个历程差不多伴随着这几本书慢慢形成的:《德米安》、《我心中尚未崩坏的部分》、《时间的秩序》、《斯通纳》、《悉达多》、《伊凡·伊里奇之死》、《生存还是毁灭》。开心的是这本书没有改变我的观念,但是读完感觉一下子整个思路都打通了,非常舒服。人生没有既定的意义,这就为每个个体提供了自主创造意义的可能。如果我们的人生有意义,这个意义也是我们努力倾注进去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剧变》

对于我来说有些老调重弹,可能对于大部分中国人都是这样。发现中国人一个特点,不知道是否准确,对外国新闻如数家珍,家里的事儿好多却闭口不谈,所以这本书虽好,但是我全都知道。

《安身立命》

看高晓松被骂有感,最近和朋友讨论,什么是知识分子,维基百科的定义是:知识分子主要是指具有相对丰富知识,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对于现实持有一定批判精神的人士。对于独立人格这一点,我认为大部分自称知识分子的就不够格,甚至王小波以后没人能够得上这个。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句话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如学生时代一般感动,大师辈出,群星璀璨。

《十九年间谋杀小叙》

很好读的一本书,一天就看完了,有东野圭吾的影子,不输日本的推理。原生家庭和学校教育仍然是国内推理很重要的一点,符合国情,非常好。 中文推理之光除了陈浩基,紫金陈,我还要加上一个那多了。

《好人宋没用》

非常喜欢作者的文风,喜欢文学作品中这样一个一个鲜活的「人」。我喜欢的上海作品之一,还有一本是《长恨歌》,有一本《繁花》一直心念之,但是没时间看,在今年的计划中。

宋没用属于刻板印象中的中国传统妇女。这个群体让人联想到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等词汇,这些词汇却也使得她们形象浑浊。她们是生活的配角,往往也是文学的配角。现当代中文作品中闪闪发光的女性,多是鲜活多汁、泼辣生风、敢于冒犯禁忌的。而作者想写的“中国传统妇女”,并非所谓典型形象,而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我的母亲,姥姥,奶奶都是这样的人,善良、敏感、心地柔软,给予我生命以及意义。

《单向度的人》

简单来说,就是发达工业文明的不合理中的合理性。看似在前进,实则越发偏离本来目标,好的著作就是过几十年都不过时。有的地方没看懂,过几年回头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