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co

202103读书

2021-03-29


《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

评分 ✨✨✨✨

上个月看的《文学体验三十讲》提到了这本书。

野心很大,把两个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起源差不多都推翻了,最遗憾的是没建立起新的范式来解释。个人主义的起源只是结论,对这本书的方法论非常喜欢,从结论往前倒推,从一个定义跳转到另一个定义,就是推到13世纪就没有史料支撑导致个人主义像是孙悟空一下子蹦了出来,如果再多一点儿史料是不是能产生一个新的认识上的革命。

《鲁滨逊漂流记》

评分 ✨✨✨✨

重温中小学名著,很好的诠释了英国个人主义和初期的资本主义,关于基督教和《萨宁》中对基督教的看法对比着看很有意思,这就是个情感的寄托。鲁滨逊他爹说生活的灾难是由上层和下层两类人分担,而中间阶层灾难最少。

《我在底层的生活》

评分 ✨✨✨

自导自演的变形计,可是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观赏性还是差一些。还是有些思考:

  1. 至少父母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了,这不是个人意志就能抵抗的
  2. 贫穷对人的毁灭,除了生存问题还有精神上的压迫,想独善其身可太难。

作者最后说:“什么时候他们会厌倦这种回报很少的日子,会要求得到与其价值相当的回报。如果那一天到来,也许会有更多的愤怒,比如罢工或破坏。但天不会塌下来,我们最终都会过上好日子。”

《萨宁》

评分 ✨✨✨✨✨

萨宁和尤里很可能是作者的两个拆出来的性格,有意识地抛弃了那些最深刻的思想和崇高的观念之后又如何能赋予琐事以意义呢,所以书中想不明白的都自杀了,活的比较好的反而是从来不用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残酷吧,除了蠢货扎鲁丁。所以萨宁在里面格格不入,不算“纯洁”的必须自杀的那一拨儿,也不算“堕落”的纵情声色那一拨,除了自己以为的人事都是没有意义的,萨宁说的最多的两个词就是“愚蠢”和“无聊”,好像也挺没意思的。

《我如何清空父母的家》

评分 ✨✨✨

一想到无论如何都会到来的日子就不好受。作者把父母去世后心头愤怒、压抑、无尽伤悲、不真实感、反叛、悔恨和莫名解脱感的大杂烩一点一点拆开,在子女的角色对父母亲的感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它涉及了我能对自己诚实到什么程度,能面对自己的脆弱到什么程度,敢把自己揭穿到什么程度。

看的时候一直循环听《玉珍》:“她说我心里有个宝啊,千万别把它给毁啦”。

《日光流年》

评分 ✨✨✨✨✨

为了想活过40岁,三代人司马笑笑吃油菜最后遇到灾年,蓝百岁修梯田让蓝四十侍候主任,司马蓝挖灵隐渠最后渠通了溜过来的都是城里的臭水,真讽刺。

余华笔下的卖血和活着,莫言笔下的生死疲劳,阎连科笔下的卖人皮,卖人肉,杀孩子,生孩子,

一代又一代的轮回,一代又一代人对绝望的反抗,最喜欢蓝四十,绝望的轮回中带着的那一点浪漫。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评分 ✨✨✨✨

适合小白,能知道现在的情绪是结果不是原因,能够开始勇敢的寻找原因就是了不起的开始,能够真诚科学的分析自我,总比在一个圈子里兜兜转转的好。唯一不舒服的是苍鹭医生好像有个模板,谁都能套的进去。

《我的信念》

评分 ✨✨✨✨

猜测是在《幸福之路》之前写的,没有什么能赋予一个人凌驾于另一个人之上的权利;传统道德约有半数是在为其涂脂傅粉。这两句差不多就和核心思想了。这里面的幸福之路:要在最完满的意义上实现美好人生,人们必须拥有良好教育、友情、爱情和子女(如有此求),一份足以免于渴求或极度焦虑的收入,良好的健康状况,以及不至于无趣的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并为政治事件所协助或阻碍。美好人生应当在美好社会之中发生,否则无法达成完满。

《忏悔录》

评分 ✨✨

不好看,卢梭喜欢过的女的可能比我这辈子见过的女性都多,作家的私德和他的作品的伟大性不能要求一致性,抛弃《社会契约论》和启蒙运动的光环后再来看这本书实在没什么可读的,反反复复的恋情,对诱惑的投降,自恋敏感,小时候不加选择的看书感觉给卢梭带来很大影响。一个软弱温柔没有男性气概的父亲,一个活在卢梭的想象之中、并且使他有负罪感的母亲,让我卢梭感觉有点儿像贾宝玉,对女性始终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燃烧的原野》

评分 ✨✨✨✨

喜欢,小时候生活的农村一点都不诗意,稍不留神就会陷入绝望,一望无际要耕作的农田,对任何意外的无能为力,天突然变黑奔走收农作物的大人,书中被水冲走的奶牛和怀里的鸡都让我触动。

总有一天,黑夜会来临的。我们就想着这个:黑夜将会来临,到时候我们就能歇歇脚。现在一切都是为了度过白天,无论如何要熬过去,逃离酷暑和烈日。然后我们就可以停下脚步了。然后。现在我们迫切要做的,是努力再努力,追在和我们一样的这些人的后头,赶在另外好多人的前头。就得这样。等我们死掉了,就随我们怎么休息了。

《佩德罗·巴拉莫》

评分 ✨✨✨✨

看到半夜看完不知道该写些什么,看到了现代小说的影子,看到了不休不止游走的死魂灵,做梦梦到面目模糊的马尔克斯在倒着背诵,我一个字一个字的校对,醒来至今大脑有些空白,老板又在骂我了。

《偏见的本质》

评分 ✨✨✨✨✨

看完也想不到这是50多年前出版的书,从发展心理学引申到社会心理学,结合教育心理学附着了大量的案例。

偏见,在其心理学意义上意味着过度概括的负面判断。人性中自然而正常的本能使他们易于做出泛化、概念和分类,这些都是对经验世界的过度简化。错误的泛化和敌意是人类心理自然而普遍的本能,人类珍视自身的存在模式,并且相应地贬低(或主动攻击)那些看上去会威胁到人类的价值观的事物。泛化出的标签是非常显眼和强大的。它们往往会阻碍其他分类的形成,甚至会阻止交叉分类的形成。任何减轻偏见的方案中都必须包括大量的语义治疗。

看的过程一直反思自己的替罪羊想法,今天又下意识的想要把错误归到他人身上时,好好反思了一下。总的来说,最好的方法是接纳每一种方法论。因为每一种方法论都有其独到之处。它们无一是排他的,也无法单独成为偏见研究的指导方针。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对于所有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对“偏见”而言,多重因果关系总是普遍的规律。所以不要担心自己暴露在某一个偏见中,而要担心自己暴露在不够多的偏见中,而最便宜而且最高效的方法就是阅读,边观察边思考。

《政治秩序的起源》

评分 ✨✨✨✨

去年疫情中的大哥看这本就加到了书架,隔了一年才看,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世卫宣布了大流行,新冠可以说横行无阻各种打脸现代社会的体制,包括福山的脸,去年六月的游行借助佛洛依德事件也不断升级,懂王的表演也是一言难尽,感受到了知识的脆弱与可笑,人与人间的虚伪与真情及当前社会运转中蕴藏的大量没被释放出来的情绪及漏洞。所以哪怕这本书拉伸了历史的横向视角,回顾几个主要文明政治秩序的演变,还是西方老一套肯定了中国历史的成就,过早的中央集权其实摧毁了中国形成西方式民主的土壤。

没有什么制度始终是好的,如果不能接纳一个犯过错的过去并不断修正,就必定会扭曲看待未来来迎合自己的感受,能够快速适应变化才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我的几何人生》

评分 ✨✨✨

  1. 从后往前回溯的话,一个人的轨迹实在是诸多选择的无限叠加的结果,数学家差点就成了养鸭人
  2. 从邱的角度,文革完到21世纪期间国内科学界着实不堪
  3. 华罗庚和陈省身有矛盾,邱和一堆人有矛盾,陈景润类型的数学家不是常态
  4. 自传看的没意思了,作者在书里都是神,还是旁人的视角更有意思也许更客观

《公正》

评分 ✨✨✨✨✨

书中五个道德哲学家:边沁、亚里士多德、康德、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约翰·罗尔斯。

三种公正:

  1. 认为公正意味着使功利或福利最大化——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2. 公正意味着尊重人们选择的自由——或者是人们在自由市场中所做出的实际选择(如自由至上主义者们的观点),或者是人们在平等的原初状态中,所可能做出的假想的选择(如平等主义者的观点)。
  3. 公正涉及培养德性和推理共同善。

除了公正,书中提到最多的还有权利和自由,过一种生活就是制定一种叙述性的探求,它追求某种功利或连贯性,个人得有能明确描述出来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