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读书
2021-11-25
这个月看的书质量都很高,选书也是门学问,尤其是《遥远的救世主》、《艺术:让人成为人》、《热锅上的家庭》这三本书,一本中国小说,一本艺术史,一本心理学,让人成为人。
《不祥的蛋·狗心》
作者: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评分 ✨✨✨✨
这本书从第一眼到现在我一念起书名来就是《不祥的心·狗蛋》,感觉比原书名好听多了,这哥们原来就是写《大师与玛格丽特》那位啊,久仰久仰,看简介算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者了。
布尔加科夫想让我们相信,正是政府的行为才让普通人变得残忍、自私。小说中,国家机器无休止的重压体现在各个方面:单位可以不发工资;领导可以随意给员工扣一顶冠冕堂皇的帽子,然后毫无依据地开除员工;对待同行或下属可以肆意出言不逊。蛋、狗心、魔鬼都是这样制造出来的怪物。
这句好玩儿:“我是一条帅狗。也许,我是不为人知的化名的狗王子呢。”
《美之地图》
作者:米哈埃拉·诺洛茨
评分 ✨✨✨✨
好看,有些感动,洗眼之书。每个女性都有她天生美丽的地方。
中国部分有成都、广州和北京,成都大多找的是藏族的女性,好几张都是高原红,想起来小时候班里有农村来的红脸蛋女孩。想看中国版本的美之地图,美没有标准,女性的觉醒也应当对女性的物化做反击。
最让我唏嘘的是伊朗的扎勒(Zheleh),她亲眼看到了丈夫作为异教徒被当场行刑。还有阿富汗的女性,要么被掩盖在布卡下,要么作为异教徒等待着审判(不知现在塔利班政权下的她们可好)。
《微尘》
作者:陈年喜
评分 ✨✨✨✨
开头就让我联想起肖斯塔科维奇: 若要保住某件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理它。爱得太过的东西容易毁灭。要冷眼对待一切,特别是你心爱的事物。那样,它们生存的机会反而会多一些。
看人写父母就觉得心酸:父亲像一只衰老的蚂蚁,爬行在另一条路上。我们眼看着他越走越远,无能为力。
《海边的房间》
作者:黄丽群
评分 ✨✨✨✨
听了一期文化有限过来看这本书,还是先看书再看别人的见解比较好,不然容易被别人主观代入。
- 作者喜欢梦,比如《入梦者》和《无物结同心》,能体会到那种梦醒的难过。
- 《卜算子》喜欢这段反复:「今天看起来,没事」。
- 《卜算子》里面这两句写的好:「他今天好欢喜成为一个无父无母的孩子」和「现在的他,终于不担心眼泪沾到伯的身体」
- 鬼的绝望。
- 书中好几处管爸爸妈妈都称为:把拔马麻,好玩儿。
- 即使是这样一个毫不出奇的下午,都是我们与无数的不幸、无数的灾难擦肩而过才能够得到的片刻。我们的生活可能都是看似平淡的,看似困顿无聊的,可是里面饱含着不为人知的神秘的随机性,那种大命运之上有着各种各样让人目眩神迷的小机关。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作者:齐格蒙特·鲍曼
评分 ✨✨✨✨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总是不容易说清楚,工作 -> 消费 -> 新穷人的脉络还算清晰,不过提出了问题,解释了问题,但是还是苦于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越来越感觉现代性和需求层次像是个庞氏骗局,用人的欲望催动着现代性的持续。
但是好像又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人主动的放弃了欲望。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作者:塔比·杰克逊·吉、弗雷亚·罗斯
评分 ✨✨✨✨
蛮好,如果能让讨论女性主义的人先看完这本书再讨论女性问题,可能会好一些。
不过看的时候想到一点,首先是不是得承认男女有差异?性别差异的许多(当然不是全部)表现都根源于禀赋(天生的,包括生理和心理上)分布的方差大小,而不是均值差异,男性的方差比女性大。所以理论上从初始情况下,男女在某些领域的确存在方差上导致的数量上的差异(比如体能上最直接)。理想情况下大家应该理解这种差异,在方差的基础上平等公平。理想情况下想要做到绝对一致,要么二者方差为0(不现实),要么改变截取的坐标。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因为男性持久以来的优势打破了本该平衡的方差差异,导致人为的扩大方差从而使本该属于女性的权利受损,这就不合理了。对于不合理的纠正是合理的,但是谁会想这么多呢……大多数人把情绪宣泄出来就达成目标了……
《妈妈的银行账户》
作者:凯瑟琳·福布斯
评分 ✨✨✨✨
十多个家庭故事中,没有宽广澎湃的时代背景,没有山呼海啸的社会巨变,更没有扭曲变态的人性挣扎。就是这些平凡又平凡的亲人之间的龃龉、磕碰、相争相让、搀扶和取暖,构成一泓文字的深潭,清澈平静的潭水之下,能看到生命勃发的力量,看到泥浆发酵,暗流涌动,欲望凝集,看到一个母亲的信念如何支撑一个家庭。
《遥远的救世主》
作者:豆豆
评分 ✨✨✨✨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王志文演的《天道》的原著,居然能有有思想的电视剧也不容易,看了王志文和江珊演的另一部电视剧《过把瘾》也觉得挺有意思。
阿耐和这个叫豆豆的女作家写作方式很像,不过后者讨论的野心更大一些:文化属性,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佛教和基督教,人性和神性,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扶贫道德和法律。关于女性的讨论,婚姻和爱情,独立人格,人格物化,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谁说投机分子就不能讨论天道,市井之民也有权利参自己的道,这方面没什么高低之分。
这两句看的时候有些感想:随缘惜缘不攀缘。让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了一眼再掉下去。
反过来重新看两人在耶路撒冷的一段对话唏嘘了一会儿,芮小丹:“存在和永恒我都能接受,有没有又有什么分别?”
《艺术:让人成为人》
作者:理查德·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
评分 ✨✨✨✨✨
好书。
从神话、文学、美术、音乐、戏剧、舞台剧、电影、电视到宗教、道德、幸福、生死、冲突和自由。
让人成为人是人人能有的选择,是无限的可能,是关于自身的真理,是世界唯一的谜语,是生来便存在的宿命。
最后的《人文学:告慰良知的乡愁》里提到译者的一个学生的理想是做一个可以让自己爱的人,不知道她成功了没有。
《热锅上的家庭》
作者:奥古斯都·纳皮尔、卡尔·惠特克
评分 ✨✨✨✨✨
太棒了,和去年看《当下的幸福》带给我的感受差不多,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有脉络可循。和我一直的看法一致,心理问题大多数不是解决个人问题就能处理的,更多的是系统性、结构性的问题,而这本书中就讲了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时,个人的心理问题该如何处理,从而衍生出「家庭治疗」这个概念。选择配偶很可能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决定相互斯守不只是两个个体的抉择而已,这些抉择是在两人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个过程比他们当中任何一方都有力量得多。这种抉择将两个生命不可思议地“准确”结合在了一起他们过去的历史、现在的状态,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不论快乐或痛苦,他们生命的意义都由此抉择所总结。